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QQ627334106 电话13339958617欢迎合作 交流

 
 
 

日志

 
 
关于我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是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三子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亲自支持下成立的,院名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本院长期致力于闻一多书画艺术的研究,整理出版闻一多书画艺术成果,收藏展示海内外书画艺术家作品,真诚欢迎研究.宣传闻一多专家学者合作交流

闻一多故乡--浠水人过年习俗  

2010-02-10 11:05:3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10年正月初一8点吃完早饭我们全家三人(两个姑娘都出嫁了)乘车回胜利港汪湾拜父母的年,这是在老家门前拍的图片:

闻一多故乡--浠水人过年习俗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侄女汪娅弟弟汪德元

闻一多故乡--浠水人过年习俗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侄女汪娅

闻一多故乡--浠水人过年习俗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右爱人周秀兰左弟媳蒋保芬

闻一多故乡--浠水人过年习俗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左爱人周秀兰右弟媳蒋保芬

闻一多故乡--浠水人过年习俗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下图外孙  上图左侄儿汪放中儿子汪铭航右侄女汪娅

闻一多故乡--浠水人过年习俗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新年到,是圆家,儿要帽,女要花;媳妇要肉儿(勒头肉)回娘家,婆婆要糯米揣(打)糍粑——”。记忆中的童谣似在耳边回响,但又象是尘封的历史,毕竟这样的新年期盼已经远去。

    好久没有在老家过年了,而每每想到童年在老家过年的情景,那真是一份不舍的记忆。真算起来,在我们老家团陂,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小时候是唱着儿歌,盼来新年的:“(腊月)二十四,嗦鱼刺;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称年肉;二十七,年办毕;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哈哈嘿。” 

    二十四是小年,也是过年的开始,当然少不了一个神圣的仪式:接祖人。想起来,这就是中国人的孝道所在吧,活着的人过年,怎么能忘了逝去的亲人,尤其是逝去的长辈们。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庭堂的正面壁墙上都有一个“天地国亲师位”的中堂,这“亲”就是自己的先辈们。庭堂里必定有一张正规的大方桌,这就是供奉祖先和来客坐席的地方。仪式是在腊月二十四的晚饭时举行,桌上摆上几道菜,四周摆上八张椅子,接着是斟酒,大人们还要说上几句亲热而讨好的话儿(当然是对着先人们),这时的椅子是任何人都不可挪动的。酒过三巡后,再移动椅子,将桌子上酒恭敬地往地上倒三杯后,再将其它的酒倒入酒壶(我想这是舍不得都倒光了的缘故)。礼毕,就是全家开始用餐了,也是过年开始了。

    过了小年,才是真正办年的开始,虽然办年的日程安排不会象儿歌中那样,但前后也差不多。打糍粑、烫豆糕、杀年猪……都是小伙伴们赶热闹的地方。有时比较宽裕点的人家也会给围观的小孩子们扯一砣糍粑或半张豆糕。

    吃年饭在我们老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一般地是从腊月二十八到三十这三天中都可以,但 还是在三十的吃年饭居多。传说,三十以前吃年饭,是因为穷人抢着吃一个年饭,不然,到时讨债人来了,就吃不成了。年饭是大多是早上天还不亮的时候吃完,传说早上吃年饭,是富人家怕讨米的穷人们冲了财神(吃年饭的时候是不能开门的);而穷人是晚上吃,是穷人家要等外出挑夫的当家人带点东西回来或借点什么回来吃年饭了。但大多数人家喜欢早上吃年饭,看来是想沾这“富人”的福气。

    守夜是除夕晚上的规矩。在庭堂的中央围一个火塘,架上一个早已准备好了的干树兜子(树的根茎结合部的那段),再加上干透了的木柴,点燃起来,那火势烈而且旺。如果是松树,那松香的气味充满整个庭堂。长辈的男人们会在火塘旁温一壶地产的水酒,这时的花生就成了最好的下酒菜。火塘边还会温上糖水、茶,供女人和孩子们享用。而孩子们最爱好的是在火塘边烤糍粑,当糍粑开始烤透时,中间会鼓出一个大肚子,这肚子越鼓越大,再突然一下子破裂开来,这时稍不留神,破肚后的糍粑就会粘上一片灰。这是儿时的孩子最开心的事,既想糍粑的肚子鼓得大大的,又怕措手不及而沾上了灰,只是累坏两只眼睛,两颗眼珠突得象要跳出来,一声欢笑,一声唉哟,都乐在其中。

    那个时候的除夕可没有电视什么的,到得夜深了,终于架不住瞌睡的侵扰,一个个终会爬上床去。可早晨的鞭炮声便又会把人们带进新年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的早晨都会起得特别早,是曰“出方”。这出方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我到现时还没搞明白,但是大家都知道是祈求新年的吉利。这出方的鞭炮一是要放得早,二是必定由家里当家人放,三是这鞭炮长一些、响一些当然更好。放完了鞭炮,家庭的主妇会泡上一碗加了米花的红糖水,人人都能享受一杯,这是代表“甜蜜而旺发”的祝福吧!

    初一的早饭,一定是隔夜就煨好了的鸡加腊肉浓汤,那腊味的香气早已是满屋飘逸,把孩子们馋得不停地喳拉着觜巴。在儿时的年代,“鸡汤下挂面,腊肉煮糍粑”这家乡的美味,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一饱口福。 吃完早饭,便开始了全湾(自然村落)的大拜年。家家户户是来人就就放鞭炮,对孩子们还要塞上一把花生或自制的糕点。孩子们兴趣高昂,走家串户,闹得全湾鞭炮声声,也落得个满载而归。

    走亲戚拜年,也是正月的大事,当然要从长辈的或最亲的人家开始。大人们外出拜年少不了要带个小孩。那时还不明白,后来长大了,想想该是不是其中的内含是这样才不吃亏吧。 

    玩龙灯,赶彩莲船、唱庙戏,都是很时兴的事儿。也是儿时最开心的去处,要说庙戏是无论怎么都看不懂的,不过是喜欢人多热闹罢了。

    到了正月十五,也是早早地吃饭。小孩子们吃了早饭,一定要到竹林里摇竹子,摇竹子的时候还唱一首歌:“竹儿爷,竹儿娘,你莫长,替得我长,长大跟你一般长。”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我的老家是很讲究的。可在我的印象中,这“灯”并没有后来知道的“闹花灯”这类东西。而是在夜幕降临之后,所有的龙灯会在每一节插上蜡炬,在开阔地,在山林间翻滚舞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龙灯,那是十分动人的场景。

    要说十五的“灯”,最隆重最精彩的部份当是“送亮儿”,这也是一场浩大而神圣的事情。到了下午大约是四点钟后,就要送“祖人”回家了,或许这就是过年结束的仪式吧。家家户户都会带上蜡烛、香火,到各家的祖坟山,在每一座墓碑前点了香火,点亮蜡烛,给祖人们照亮回家的路。到了天完全黑下来,只要你敢于走出大门,抬头望去,远处山峦之间,灯火点点,飘忽而神秘,似星星,似萤火,似乎天上人间连成一片,构成一幕令你遐想无穷的图景。
    元宵节的晚餐,虽是平时难得的“元宵”——汤园,可已是没有多少兴趣了。因为到了明天—— 正月十六,便是“年过月尽,打鼓的打鼓,落沉的落沉”。

   

    而新的“年”又到等到新的腊月到来。 

 

 

    出门三五里,乡风各不同。也许浠水各地过年的乡风有所不同,有的风俗也已消失,但回忆浠水,回忆童年,是永远的温馨和甜蜜。

    新年就要到了,祝愿我故乡的乡亲、我的亲人:新年吉祥!合家欢乐!

 

 




引文来源  [原创] 浠水人过年[浠水在线社区,浠水人的网上家园]
  评论这张
 
阅读(1350)|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